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7的文章

如何看待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苦痛?

圖片
成長勢必伴隨著苦痛,差別在於,那 苦痛對你的意義為何。 開頭先扯個題外話:上週去拔了智齒,第一次拔,而且還是水平的,過程痛到不行。我都不曉得打麻藥到底是做什麼用的。可能麻藥真的就只是讓你麻而已,跟痛也沒關係。 總之,幸好只有拔的過程痛,之後即使麻藥退了也沒有痛感,也沒有腫。醫生說可能是體質的關係,但不管怎樣,順利就好。而也因為這樣原本慢跑的習慣也停了一個禮拜。回診確定沒有什麼問題後就開始恢復訓練了。 第一天跑起來還真是累,雖然成績和一週前比起來沒什麼差別,但可能比上週累了兩倍有。影響的原因可能很多,不過無論如何,一直持續在做的事情一旦中斷了一陣子後再回歸,總是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耗損。 從這次的經驗得到了一點啟示:無論是恢復原本該有的水平也好、還是想要變得比當下的自己還要更厲害也好,在那之前總是需要經歷一定程度的不適與痛苦。 物理上是如此,心理上也是一樣。中文很有趣,把痛苦兩字顛倒過來,就從形容物理上的變成心理上的了。苦痛,最常出現的場合,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了。畢竟, 苦痛不一定能帶來成長,但成長一定伴隨著苦痛。 一、有熱情是否就一路順風 但有另外一個觀點很有趣,那就是我們總會認為有些人特別厲害,他在達到一個人生高度的過程中,做起事來總是得心應手,似乎他就是這麼熱愛手頭上的事情,雖然也會累但從不覺得辛苦也不覺得厭煩,好像物理上的痛苦會有一點,但是心理上的苦痛卻似乎不曾存在。 比如,前幾天和友人吃飯時提到,公司有個程式大神,上班不說,下班後仍然在寫程式,完全出於自己的興趣,對他來說,寫程式的爽度明顯遠大於耍廢和打遊戲。你想,這種人怎麼可能不在該領域出類拔萃呢?(當然要真正成為所謂的「成功人士」,仍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機運。) 再比如,我的教練。最近我都會看教練在七年前開始說要正式學畫的網誌,一天看個幾篇。我總是想,教練真的是一個神人。以前沒學過畫畫,到了接近三十歲才開始利用下班時間來學畫畫。縱使加班到很晚,回家仍然會撥個兩到三小時來做練習,並且幾乎天天做學習總結和歸納。這樣一想,七年後的今天教練能有這水平根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好像學畫畫這件事情,對教練來說,就是很開心、很快樂、很有熱情、就算別人再怎麼攻擊他、就算外界生活有多麼的累他仍然會去做的事情。這樣的人,怎麼能不出類拔萃? 看到那些人的存在,我們便總是自然而

最近一張臨摹的思路過程 #170503

圖片
真是太恐怖了,一不注意就又過了快一個月。這次一樣來檢討和記錄下最近一張照片臨摹的過程和思路。先上圖: 接著是簡單的思考和進行過程: 首先先線稿抓型。記得上一篇記錄才提到,以我目前的程度來說,一定要 在一開始就先把型給抓準 ,因為若到了上色階段才開始想把型修準,那非常耗力,甚至幾乎辦不到。事實上結果也很明顯,個別的型都跑掉不少。慘痛的教訓。 再來大致鋪上背景色。不要留白,大膽的鋪上去。 接著再更進一層,把更飽滿的顏色鋪上去。 接著就可以把線稿開回來準備做人物部分的第一層鋪色了。 這次的鋪色過程感覺比之前自然許多,雖然與照片一對比還是有些抓不到精髓,但畫起來有比之前來的輕鬆一些,我想是對顏色的感知更深了那麼一些些。 差不多就可以把線稿關掉了。整體感覺還可以,但邊緣有些太強烈了。我事後回想了造成這原因的所在,發現是我在一開始替這些物件鋪色時就把顏色拆太開了。譬如說皮膚是皮膚、頭髮是頭髮,於是就把各個底色分開上了。那就導致兩者的區分有些太過明顯而失去一體感。 我認為應該要在鋪皮膚顏色時也一併連頭髮的部份給一起概括,之後再以其為基礎再把頭髮的底色給鋪上去,這樣效果應該會比較好。而主體也似乎不太融入背景,可能主體的邊緣需要再柔和一些。這些都需要嘗試看看才知道。 細修,接近完成。 最後再做一些整體的修飾以及畫面最上層的物件,完成。 總結一下需要改進與注意的地方: 線稿階段時就要先把型打準了。 目前的水平還無法同時進行色彩和型的準度,若拖到後期才做修正實在太過費力,且往往是修不回來。 臉部的概括還是不到位。目前還想不到比較有效的方法來修正,還是著重兩點:型準,以及上色時相信自然而不倚賴感覺。 不要分塊上色,要考慮各個元素之間的層次關係。 不能光就最後的結果來判斷兩者是否有關或無關。一層一層疊加才不會跳脫整體。 加油,會好起來的。 以上,就是整個過程記錄和分享,如果也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就再好不過了。 有問題都可以留言,或者到 FB 上找我也可以~  文章歡迎分享、轉載,但禁止任何商業用途。  轉載時請務必附上原網址、出處。謝謝 :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