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張創作的思路過程 #170823(下)




承接上篇,接著來談我在完成線稿後,如何進行上色的。





其實用軟體畫畫,有非常多種的方式,或者說流派,每個人都各有各習慣的畫法。我個人是很傻的,不分圖層、不貼圖、不疊色、不改屬性... 基本上可能與利用傳統媒材作畫沒什麼差。套一句 Scott Robertson 陶侃過的話:「把科技媒材用的跟傳統一樣“高端”。」

如果同為畫畫的朋友,想對我是怎麼用 PhotoShop 作畫的,可以再私信問我或留言!



由於這張是我第一次的創作,很多地方都相當不熟,還請大家多多包涵。

在正式上色前,按照我教練的建議,會先排除一切色彩,畫一張大概的黑白圖。目的就是為了確定黑白關係是否合適(或者說黑白構成是否完善)。初步嘗試後,也就是上面這張,效果其實不太好。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光感。那時也請教了教練的意見,最後修正成下面這張:



立體感馬上好很多,整個空間和各個物體的存在感都強烈多了。其實去分析前一張圖的黑白色階分佈,如最亮是100,最暗是0,那前一張圖差不多是落在 30 ~ 70,而修改後的圖則是 10 ~ 90左右。白話點說,前一張圖就是整個灰矇矇的,像是站在很遠的地方拍了張帶有霧氣的圖。

在一般自然情況下,前一張圖的情況也是常見的,所以並不是錯。但作為一張圖,除非這就是我們原本就想嘗試表現的東西,不然效果是很不好的。畢竟對比太弱,觀者無法輕易判別出我們想要表達什麼。

比如十個人站在一起,九個人身高一米六,而一個一米九,我們很難不去注意到那個一米九的。但如果十個都一米九,我們也不會特別想看誰。所以,在修改後的圖,除了拉大了色階分佈之外,也符合了上一篇提到的黑白分割,最大的對比差異大概是 7:3,所以在黑白上色也是如此,瞇起眼睛來看,其實要和最初的黑白分割差異不大才是,總體黑偏多,總體白偏少,有差異有對比才有好的襯托



有了黑白基礎之後,再重新開始上色。有一種上色方法是先畫黑白,再把顏色疊上去。有人問我是不是這樣做,嗯... 不是。色彩我是直接重畫的,但會參考之前畫的黑白稿,讓在上色時所呈現出的效果和黑白差不多。或許看起來很費工但多一次練習是練習

而上面這張是初步上色,調子是在最早腦子裡大概想像中的樣子。一般情況下可能就直接繼續進行下去了。但教練的建議是多畫幾個色彩方案,彼此比較之後,選張比較好的再繼續。




所以又再畫了兩個方案,三張去做了比較。之前也被問說:「這樣不是很花時間嗎?」其實不會。第一張是花了大量的時間,第二張普通,第三張很快。做設計的肯定很同意這形容,往往前五個設計又醜又花時間,還覺得自己應該江郎才盡、腦袋過熱。但沒想到當熬到第十個、甚至二十、三十的時候,效果不但好且花的時間短,並且還覺得能不斷想下去。

所以,往往最花時間也最難的,就是覺得這「很花時間也很難」的心態...


這三張做比較,其實第一張相對來說是比較平淡一些,以故事性來說第二和第三的效果都好得多。至於第三張,感覺有些迷幻、神秘,甚至有點修仙。以世界觀來說,還是第二張比較符合。但如果不論題材,其實我也蠻喜歡第三張的,而且在畫的時候也很順手。


那以下就是的過程紀錄,要聲明一下,這過程不要學,很不好... 基本上當時我是看到哪畫到哪,都是在畫東西,而不是在畫「關係」,這是初學者很容易犯的問題,而我當時... 其實現在也是初學者啦。








完成。(高解析可以在我的 Artstation 上觀看)



以上,就是整張圖的創作分享與紀錄。首次嘗試編寫這種文章,如果有哪些地方希望瞭解更多的,歡迎留言或來信,或者到 FB 上找我也可以。如果想針對比較理論一點的東西也有興趣,還麻煩告訴我一聲,比方說素描關係、怎麼上色等等,由於這些都是比較大的主題,就不在創作過程跟分享提及到太多了。有需要會獨立出來寫的!

感謝收看,下次見~




文章歡迎分享、轉載,但禁止任何商業用途。 

轉載時請務必附上原網址、出處。謝謝 : )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談《聲之形》

【翻譯】原由實ー台湾!!アイマス!!

如何提昇專注力?